23 右溪记(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技巧和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并善于在美好大自然中发现情趣的情怀,以及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3.品析文中清淡简洁、纯真自然的语言风格。
4.注意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学习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托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右溪是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县)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泉清石奇,草木葱郁,环境十分优美。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又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作者擅长状物记事,短短一百多字,即把此溪的幽趣描绘得历历在目。淡雅隽永的文笔,与清新俊秀的景物,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可视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先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游记。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作者生平的资料。
元结,字次山,河南人,少不羁,十七乃折节向学。擢上第,复举制科。国子司业苏源明荐之,结上时议三篇,擢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以讨贼功,迁监察御史里行。代宗立,授著作郎。久之,拜道州刺史,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流亡归者万余。进容管经略使,罢还京师。卒年五十,赠礼部侍郎。集十卷,今编诗二卷。《右溪记》篇幅短小,但历来富有盛名.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县,唐属江南西道。元结曾两任道州刺史,第一次在代宗广德元年(763年)至永泰元年(765年),第二次在大历元年至三年(766年-768年),此文可能是重任道州刺史时所作。文中写泉石幽胜,深惜赏爱无人,着墨不多,而意境清邈已下开柳宗元山水游记之先河。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同桌之间或求助于老师解决疑难。
3.初步了解古今汉语在用词或句式上的区别。如:
(1)南流数十步(南,向南,名词作状语,前省主语“小溪”)
(2)合营溪(状补易位,省“于”)
(3)道州已来,无人赏爱(已,同“以”,省主语“道州”,省宾语“溪”)
(4)徘徊溪上(状补易位,省“于”,省主语)
四、再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1.请学生轻轻地吟诵课文,看看全文中弥漫着怎样的情感?你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2.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产生这些情感的原因。
3.写景部分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请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四人小组的同学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笔下的小溪如何抓住特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出小溪的美,并可供逸民游处、静民休息,具有极大功能却无人赏识,引发议论。
《右溪记》文笔简练,开头即以清丽的语言,寥寥数笔,勾勒出怪师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面对这样一片幽眇芳洁之景,元结并不象高人逸士那样纵情山水,潇洒出尘,耿介拔俗,自有孤芳独赏之概,别具贞静幽闲之致,而是成为山水林泉的知音,寓意于山水。他为右溪无人赏识,任使芜秽的遭际鸣冤伸屈,抒发自己深沉的慨叹,明显地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气,为山,为水,也是为人。写山水游记,而言情寓道,甚至借题发挥,抒发牢骚,这正是唐人作品独具的特色。
4.启发学生讨论“为之怅然”与下文的理解。
元结疏通右溪,建造亭宇,种上象征高洁的松桂和香草,这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爱好天然的性格。
5.文章虽短,却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认真体会其妙处。
写溪,突出其小;写石,突出其怪;写水,突出其清和激;写木竹,突出其垂阴。正面写溪、写水,又通过写石、写树竹从侧面烘托溪水。这一层重在描写。第二层抒写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旨趣得以体现。写对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记叙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来由则用诠释说明的方法。各种表达手法综合运用,达到了高度统一。
6.根据以上思路,当堂背诵课文。
五、总结
文章描写了右溪的景色和清修命名的经过,并借右溪无人赏爱,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写景,后半部分偏重议论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备,是一篇独立的游记。因此,《右溪记》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且也带上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特征。元结《右溪记》中的感慨和不平虽不及柳宗元山水游记所流露的那样激烈,但元结笔下的右溪泉石,与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钴姆小丘、小石城山,实际是同一种笔法,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一引清吴先生曰:\'次山放恣山水,实开子厚先声,文字幽眇芳洁,亦能自成境趣?其评可谓得体 。
六、布置作业
用多种表达方式写篇游记,题目自拟。
教学反思
附备课资料
元 结 传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今洛阳附近)人。早年入长安应试不第,曾经历过一段“耕艺山田”“与丐者为友”的生活。天宝十二年登进士第。安史之乱,曾率邻里一起逃难。肃宗乾元二年,由苏源推荐,召入长安,上《时议》三篇,陈述兵势,遂擢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后拜道州刺史。
元结是一个“尝欲济时难”的诗人。他曾多次上书,指责朝廷宫吏,陈述民生疾苦,提出了“救世劝俗”的政治改革主张。他在文学上,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淫靡诗风。要求诗歌能“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二风诗论》),达到“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系乐府序》)的政治目的。这正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先声。
元结的诗歌创作实践了他的主张。他的《悯荒诗》写于天宝五载,《系乐府十二首》写于天宝十载,是盛唐时较早的新乐府诗。《悯荒诗》是诗人见了淮阴一带水灾,便托言采录“冤怨时主”的隋代民歌,谴责帝王的穷奢极欲。诗里有云:“更歌曲未终,如有怨气浮。奈何昏王心,不觉此怨尤。遂令一夫唱,四海欣提矛。”这种愤怒情绪和大胆思想在当时是少见的。又如他《系乐府》里的《贫妇词》: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嘶?所怜抱中儿,不如山下鹿。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出门望山泽,回顾心复迷。何时见府主,长跪向之啼。写出了贫妇在封建官府压榨下的痛苦心情。《去乡悲》写人民离乡背井的逃难生活,《农民怨》写农民在灾荒年月的哭诉无门,也都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
元结这种同情人民、批判现实的精神,到安史之乱以后有了更为深刻的发展。在《喻襄溪乡旧游》里,他以痛苦不安的心情写出自己作官前后和人民关系的变化。“往年在襄溪,襄人皆忘情。今来游襄乡,襄人见我惊。我心与襄人,岂有辱与荣?襄人异其心,应为我冠缨。”他这种喜欢接近人民,不喜欢作官吏的心情和杜甫“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合未曾嗔。”(《假日小园散病》)的思想基本一致。广德二年他作道州刺史时写的《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舂陵行》形象地描写了战乱之后道州人民伤亡疲敝的情形:……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诗中谴责了官吏们的严刑苛敛,也表现了自己宁肯讳诏待罪也不愿逼迫人民鬻儿卖女的高尚感情。诗末说,“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词”,说明他是有意为民请命的。《贼退示官吏》一首,语意更为沉痛: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他不仅指责那些强迫地方官横征暴敛的朝廷使臣比盗贼还不如,而且表示自己宁愿弃官,绝不肯“绝人命”以博得统治者的宠爱。因此,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中热情地称赞了他这两首诗:“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其他如《忝官引》、《酬孟武昌苦雪》、《喻常吾直》等诗,也都富于批判现实的精神。他的山水诗如《石鱼湖上醉歌》、《矣乃曲》也写得比较真朴自然。
元结的诗,大都是古体诗,用质朴的语言抒情叙事。乾元三年,他编了一本《箧中集》,收录了沈千运、孟云卿等人的一些反映现实的诗,这些都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对白居易新乐府有影响。但是他的诗有时过于古朴,不够形象。他几乎不写律诗,并且在理论上反对“拘限声病”,也作得有些过分。
元结的散文如《丐论》、《化虎论》、《恶圆》等篇,对韩愈、柳宗元的讽刺散文有一定影响,《右溪记》、《茅阁记》等,又是柳宗元山水记的先声。
23.右 溪 记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课文已有详细注释,学生利用注释基本能读懂文意,因此,可采取学生自译、互译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疏通文章大意,有问题的词句可由各小组代表提出,并在全班交流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由于本文的主旨较为隐晦,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作者生平的资料并互相交流,并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以及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根据初中生的实际,学习文言文应在熟读背诵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读背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文章语言的风格,领悟作者的写作技法。同时,还应加强对常见文言词语的归纳积累。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善于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技巧和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并善于在美好大自然中发现情趣的情怀以及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3.品析文中清淡简洁、纯真自然的语言风格。
4.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并善于在美好大自然中发现情趣的情怀以及所寄托的身世之感。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技巧和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难点:品析文中清淡简洁、纯真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让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生平的资料并互相交流。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由学生感兴趣的名山名水引出右溪这个环境十分优美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也可由作者的生平简介导人,为理解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怀做准备。
二、感知课文,归纳积累
1.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请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气,读对停顿。
2.由学生自己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理解文章大意,并将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记下来在四人小组讨论时提出来。
3.四人小组互译互听互问互答,并将有争议的问题或大家都感到有些困惑的问题提交全班合作探究。
4.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合作探究后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并引导学生归纳本文一词多义的词语及常见文言词语。
一词多义词如:为
则可为都邑之胜境 (动词 成为)
为之怅然 (介词 替)
俾为亭宇 (动词 变成)
为溪在州右 (连词 因为)
常见文言实词如:
悉:全,都 名:说出 状:形容
俾:使 裨:增益 抵:到达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文言文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引导学生归纳、积累是想让
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为拓展阅读所需的迁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根据预设目标及生成目标将问题进行整合,由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这些有价值的疑难问题,如:
1.右溪的自然景观有哪些奇特的地方?
2.作者为什么会因右溪景物无人赏爱而怅然?
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右溪奇特的自然景观有:
两岩怪石盘层,清流洄悬激注。
2.作者对右溪景物无人赏爱“为之怅然”的原因:
一是因为右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赏爱而无人赏爱。
二是因为由此引起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内涵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深入地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及由此引起的怀才不遇之感,让阅读成为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打破了文言文教学只重词句不重文化内涵的模式,做到了“文”、 “言”并重。)
四、品析语言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品析本文简洁淡雅的语言风格。如:
用“欹嵌盘屈”四字就把石头的奇形怪状写得历历在目;写作者的身世之感,一个“怅”字即表现得淋漓尽致,收到了以少胜多之效。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符合新课标关于“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五、领悟写作特色
1.抓紧特征描写景物。
讨论明确:
写溪抓住“小”的特征。
写石抓住“怪”的特征。
写水抓住“清”与“激”的特征。
写木竹抓住“重阴”的特征。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讨论明确:
第一层重在描写,正面描写溪水,通过写石写树侧面烘托溪水。
第二层抒写由小溪引发的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隋。
第三层写对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记叙,而命名与刻石的来由则用诠释说明的方法。
(这一环节是对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进行探究归纳,符合“学习本单元课文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自己所看到的景物”的单元教学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迁移能力。)
六、拓展延伸
运用本文学到的写作方法,以《故乡行》或《家乡的小河》为题写一篇游记,也可自拟题目。
(这一环节是对课内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加深,有利于学生写作迁移能力的培养。)
【教学小故事】
这是一篇较“生僻”的课文,我曾经在教学本文时未向学 生介绍作者的生平,也未要求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互相交流,因此,在教学进行到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时,有许多学生对作者为什么会因右溪景物无人喜爱而怅然这个问题不能准确回答,有一个学生回答说是这里的景物太一般、太没劲,比不上“九寨沟”,作者自感白游一趟,所以感到怅然。我立马意识到这位学生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他没有了解作者的生平,没有了解作者此时的处境及心境,当我让学生搜集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并互相交流后,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便有了质的飞跃,我因势利导将文本与作者生平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探究到怅然的根本原因,学生觉得很好理解,并进一步体会到这么精短的游记竟能融人作者这样的个性与情怀。看来,有些文章不能因为时间紧就将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等忽略,事实上,这些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