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风景无限
5.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3、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1, 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 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
1, 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 完成预习三,1,3
1, 主宰 垠 砥 恹 逸 晕圈 倔强 虬枝 婆娑 楠木 颀
2, 解释下列词语: (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视野 黄绿错综 妙手偶得 锤炼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倦怠 潜滋暗长 恹恹 旁逸斜出 参天 婆娑 伟岸 纵横决荡 秀颀
教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 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 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 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 外壳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恹 逸 晕 虬 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 了解 象征的手法
2, 分析课文结构。
3, 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 9 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 通过对比再赞白杨树。
明确:
1, 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 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 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 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 “恹恹欲睡”。
4, 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总结:正反衬托:
正:生长环境的伟大。 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 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些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 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 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5, 本段最后有两个问句,它们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 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 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 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性格:
干:丈把高……
分: 丫枝:向上,靠拢…… 倔强挺立,
叶:向上…… 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 力争上游,
总: 这……
3, 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 “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 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 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 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 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 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作者为什么不去赞美“楠木”?哪些人才会去赞美“楠木”。联系全文看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
正:伟大
开篇点题 生长环境 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 实在是…… 决不是……
农民 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 (对比)
哨兵 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 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 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 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 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托物言志:
附2:
阅读训练:
(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能出白杨树精神美的一项是:( )2分
A.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B.一律向上、向上发展、高到丈许、
C.参天耸立、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D.光滑而有晕圈、泛出淡青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白杨树有些叶子是斜生的。
B.白杨树一般只有碗口那样粗,但可以长到两丈高。
C.白杨树给人具体的形象感觉是笔直的。
D.白杨树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树。
3.加横线句子宾语的中心语是:( )2分
A.倔强挺立的一种树B.树 C.一种树。
D.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
参天--- 旁逸斜出----
5.上文的结构特点是:( )2分
A.先总后分 B.先分后总 C.总分总
6.把下边的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排列位置归类:3分
碗 努 雪 圈 闷 颈
上形下声:_____ 下形上声:______ 左形右声:________
右形左声:_____ 内形外声:______ 外形内声:________
7.上文段的首句从句子用途方面分属:( )2分
A.祈使句 B.疑问句 C.陈述句 D.感叹句
8.上文选自课文《 》,作者_______。
6.乌篷摇梦到春江
一、首先请同学们在优美的旋律中欣赏一组江南风情图。
二、激情导入:是啊!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同学们!你去过江南吗?你梦见过江南吗? 你想去江南吗?今天我们就和
三、这是一篇形神兼备而又情思悠悠的抒情散文,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展现了富春江无与伦比的风物美。那么美文就应该美读,就应该用我们的声音大声的,美美的去读,去把握、体会文章的情感美。
㈠展示课件页面美文美读。
请同学们大声的用 愉快、闲适的心情美美的通读课文。
⑴通读(愉快、闲适)
同学们在下面通读了全文。老师也很想美美的读几段,不知道大家 欢迎还是不欢迎?好,那我就读最后三自然段。
刚才老师读了自己最喜欢的三自然段,下面我想请同学也来美美的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好吗?注意老师读的情感的把握和节奏的把握。
⑵选段美读
⑶激情仿读
我们已经美美的读了这篇文章,我想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这篇文章写了富春江的自然景色(俏,娇,静)和文人景观严子陵钓鱼台。
那么我们经常会说,到远方去,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美丽就是自然的景色,而传说就是文人的景观。我想请同学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准确的概括一下富春江的俏娇静。抓住关键词,点中要害。
好,我们刚才整体感知了文章的内容,下面我们来把握文章的结构美。
1、白杨礼赞是用不平凡贯穿了全文,那么,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呢?
是梦,那么我们想一想梦把这篇文章分成了几个部分呢?
梦的产生(1——2)
梦 梦的实现 (3——5)
梦的展示(6——11)
梦的感受(12)
2、而梦又是具体通过一个什么来具体体现的呢?
想——奇 想、我 想(俏)、我再想(娇)、我还想(静)、我又想(严子陵钓鱼台)
四、我们感知了文章的情感美,结构美,但是一篇好的散文更重要的还是它的语言魅力,下面就请同学们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分组讨论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
1、韵律和谐的节奏美
一棹清波碧水路(4)
千种情思万般忧(5)
澄于湖海碧于天(7)
千重涧水汇清流(8)
乌篷摇梦梦越酣,惟愿年年得相觅(12)
2、字词简约的含蓄美
( 1)、乌篷摇梦到春江 “摇”字点明游览的工具,透露出作者闲适惬意的心情,烘托了富春江的娇和静.
(2)富春江裙裾一闪,又闪出个 江中之江--葫芦湾.
“闪”字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曲折多姿,委婉袅娜的特点.
(3)真难说是山染绿了江,还是江浸绿了山
“染”和“浸”字写出了富春江两岸千嶂染翠的娇美,也表现了富春江的山清水秀
3 、诗句恰当的引用美
郁达夫——“屋住兰江梦亦香”
行行复行行——《古诗九首》
临流鼓棹,帆飞若驰
鸥鸟亦知人静,故来相近不相惊。
4、表达方式的融合美
文章综合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把写景、抒情、议论、融合在一起,在描写的过程中还运用了比喻,夸张,对比,创造了散文的意境美。
五、结束语
今天我们通过美读,感悟了作者的情感美,掌握了文章的结构美,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富春江情丝悠悠的乌篷船似乎又在我们面前飘荡,摇曳,富春江的娇俏静,严子陵钓鱼台的绝而不群的风骨又鲜活的在眼前飞舞,我惊叹于作者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感动于作者一颗灵动、诚挚、敏感的心灵。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天地乃大,就让我们用感恩的心去捕捉生活的美吧。
何处春江无明月,但愿君心是流水,定能够,发现真善美 ,觅得梦想归!(音乐,九九女儿红)
7. 托起草原
教学目的:
①积累基础的字词、句以及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③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揣摩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④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观和增进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教学难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观和增进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 教学过程
一、 导向:
1、导语: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有一个孕育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摇篮,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她是中国游牧民族历史舞台的后台,同时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她就是——呼伦贝尔草原。然而今天的呼伦贝尔草原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为活动日益加剧,她已经今非昔比。草原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严重退化、沙化。所幸的是,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恶化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和当地群众的关注,人工牧草正逐步改变了草场退化的窘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当代梁启超”之称的潘岳的大作《托起草原》。
2、揭示目标:
①积累基础的字词、句以及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二、 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教师订正。
两泓hóng 玲珑剔透tī 顿挫cuò 细腻nì 藏域雪山yù
青稞酒kē 大气磅礴pángbó 隔阂hé
2、积累下列词语:
①亭亭玉立②玲珑剔透③流连驻足④寻幽揽胜
⑤藏域雪山⑥大气磅礴⑦顿挫⑧细腻⑨隔阂⑩绮丽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潘岳,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人,副研究员。1986年担任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研究室主任,1988年任《中国技术监督报》副总编,一年后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1992年任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任国家质量监督局副局长。现为国家谎报总局副局长、中国环境促进会会长。
其论文《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在学界影响颇深,有《潘岳诗文选》(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问世,《托起草原》收入该书。
背景资料:潘岳博学多才,出入官场与学界,游刃有余,被称为“当代梁启超”。其思想体系,有如下一些基本的内涵:第一,主张渐进改革,在安定中求进步。第二,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强调结构的调整重于量的增长。第四,支持公众参与,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第五,以环境为一切经济发展的出发点。第六,以大中华的利益为本位,认为这是基本出发点与归宿。
3、感知内容:
①如何理解本文题目《托起草原》?
《托起草原》这个标题饱蘸着作者心中的激情。作者对草原风物的爱,作者对草原文化的爱,作者对草原传统的爱都蕴含其间。在作者的心中,已经将草原高高托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此“托起”二字所要表达的意蕴是丰富的。在这里要托起的绝不仅仅是草原,而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催人不懈地为社会、为人类、为生命的意义而奋斗不息。
②快速的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主题。
《托起草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意盎然的草原风光长卷。作者不仅讴歌大草原的魅力和壮阔,也赞美了草原各个民族的勇敢、剽悍,这些民族逐渐融合在中华民族中,为中华民族输入了不同的文化因子,从而使中华民族文明具有广阔的包容性。文章内容由浅入深,既表达了作者的文明视野,更展示了作者经过大自然洗礼后的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境界。
③再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6)
第1段:总写 呼伦贝尔是天下最美的草原。
第2段:写夏季的草原。―――――――具体描绘美妙的草原风情。
第3段:写草原的林――――――――― 自然之美
第4段:写草原的歌 人文之美
第5段:写草原的酒 人文之美
第6段:写草原的花――――――――― 自然之美
第二部分:(7—11) 第7段: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第8段:从历史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第9段:从现实的角度对草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10段:
第11段:
第7课《托起草原》
第2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目标内容
2、揭示目标:
①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揣摩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价值观和增进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二、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作者如何表现草原的夏季之美?
作者笔下的夏季草原,俨然是一幅风景画:壮阔的草原、无垠的苍穹是背景,婆娑起舞的雨后青草、玉莲般的簇簇白云、黑白珍珠般的牛羊、碧森森绿茸茸的灌木是点缀其间的景物,青、绿、黑、白、棕是五彩斑斓的色调,舞姿曼妙的青草、悠闲自在的牛羊,则使画面充满灵动与活力……这些情境,既是实境的描绘,又给人以想像的空间,可谓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这一段描写,既有客观的物象,又有主观的情意,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色彩斑斓、灵动清新的艺术世界。
2、结合课文第二、三两个自然段的相关内容谈谈作者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
作者主要是通过间接抒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如:“一场新雨……去倾听最原始质朴的语言。”“亿万棵粗细均匀的白桦,……等待着暖融融的夕阳。”表面上看,作者只是在对草原景物作客观的描述,但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对草原壮阔绮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如果不是对所描写的对象寄予深情,就不会有如此细腻生动的描写。青草似有人性,牛羊美如珍珠,白桦好似少女……这该是多么美妙!作者对草原上一草一木深含感情,但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景物的进行精心描摹。这就显得委婉、含蓄,韵味悠长。
3、文章第2、3、6自然段所写内容与第4、5自然段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第2、3、6自然段描绘了草原“诗画般的”自然风光。夏季的草原,风情万种:壮阔的草原、无垠的苍穹是背景,婆娑起舞的雨后青草、玉莲般的簇簇白云、黑白珍珠般的牛羊、绿茸茸的灌木……这一切都如诗如画,令人向往。草原的林,弥足珍贵。茫茫林海,铺天盖地,排山倒海;株株白桦,丰姿优雅,亭亭玉立。这就使得草原林海既显示出令人惊叹的阳刚之气,又具有玲珑剔透的阴柔之美。草原的花,既耀眼,又聪明。说她耀眼,是因为在茫茫的草原,“从初春的嫩绿到晚秋的黄绿,永远是单一的色调”,而白芍药、红百合、紫飞燕、黄野菊的绽放,如鹤立鸡群,最能吸引人的眼球;说她聪明,是因为“世人皆醉我独醒,万木皆绿我独艳”,这些花“懂得在那里开,为什么而开”,最大限度地展示了生命的价值。因而,她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花”,富于灵气,惹人喜爱。
第4、5两自然段则展示了草原深厚的人文内涵。草原的歌,音质浑厚,不疾不徐。伴以马头琴凄婉悠扬的旋律、骏马的低嘶和安详的流水,在广袤壮阔的背景下显得更加韵味悠长。她既不同于秦腔的顿挫高亢,也迥异于越曲的流转细腻,她只属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草原人。草原的酒,醇美壮烈,正适合豪爽旷达的草原人的胃口。江南水乡的女儿红,适合有雅兴的文人慢慢品咂,未免太“斯文”;藏域雪山的青稞酒,有珍稀藏红花藏民才有口福享受,未免太高贵。而草原男子有的是豪情,多的是豁达,有美酒,有羊肉,有朋友,甚至是萍水相逢,席天幕地,就可以开怀畅饮。哪怕是烂醉如泥,也决不后悔。
4、课文开头说:“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最美”?
从五个方面写了草原之美:①夏季的草原;②草原的林;③草原的歌;④草原的酒;⑤草原的花。这五个方面又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夏季的草原、草原的林和草原的花三个方面写的是草原的自然之美;草原的歌、草原的酒两个方面写的是草原的人文之美。
5、作者为什么说要“永远托起这块青春的草原”?结合最后一段的内容,谈谈怎样才能使“草原文化”永葆青春。
①作者之所以说要“永远托起这块青春的草原”,主要是因为草原绮丽的风光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草原上的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②要使“草原文化”永葆青春,必须继承传统,保留特色,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不断创新。
三、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对课文中你认为精美的语句谈谈自己的认识。
四、自测:
1、积累词汇
2、课后练习第三题
3、第7段中“这样的草原”是指怎样的草原?
4、以“这样的草原”开头在第7段后再续一句话,使它与前面的内容共同组成一段完整而又中心明确的话。
五、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体会
8. 我们的风景
教学目的:①品味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排比的表现手法。
②明确作品线索,领会作品内涵。
③在理清散文思路,理解风景的基础上,美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④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明确作品线索,领会作品内涵。
教学难点: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阅读散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文章的线索、文章的主旨、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文章的语言、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揭示目标:
①积累
②在理清散文思路,理解风景
③明确作品线索,领会作品内涵。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山颠diān 葳wēi蕤ruí 雾霭ǎi 槲hú栎lì 毛榉jǔ 沉湎miǎn 摇曳yè 啁zhōu啾jiū鸣啭zhuàn
2、积累下列词语:
①山颠②葳蕤③雾霭④沉湎⑤写意⑥沉湎⑦摇曳⑧啁啾鸣啭⑨光怪陆离⑩眼花缭乱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东山魁夷,1908年生于横滨,原名新吉,画号魁夷。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他是日本画巨匠,早年绘画作品有《冬日三乐章》、《光昏》,其代表作有1968年创作的《京络—四季组画》,及1975—1981年创作的《唐招提寺障壁画》。他还长于散文写作,著有《东山魁夷文集》。东山魁夷的世界是艺术的世界,是诗的世界。他的文字魅力就在于:在平淡的文字里,流淌着作者炽热的生命激情。
背景资料:日本著名风景画家。多次获得日本画院展大奖和日本艺术院奖,1969年获文化勋章和每日艺术大奖。长于散文写作,东山的散文在日本与川端康成的散文作品被并称为散文界的“双璧”。
3、感知内容:
①“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是文章的主线,这句话反复出现,既能引起读者注意,又带领读者转换视角,虽然都在山路上,但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看到不同的景物。
②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略
③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
攀登山峰的时间为线索
④全文共有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风景?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初夏——“浓绿”、“布谷鸟悠扬的歌声”、“杜鹃鸟尖锐的啼鸣”
夏季——“蔚蓝的天空”
秋季——“枫叶的红色”、“在冬天到来之前”
冬季——“白雪奏鸣”、“天空又下起雪来”
春季——“小小嫩芽”、“树木吐露新芽”
8. 我们的风景
第2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内容
2、揭示目标:
①品味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排比的表现手法。
②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美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课文为什么以“我们的风景”为题,说说你的看法。
风景虽是客观存在,但描绘中却有作者的主观感受,作者把对风景的主观感受通过文字描绘出来,希望也能感染读者,成为人们的风景,让人们都能面对风景,与自然交流。
2、联系全文来看“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这句话写的是怎样的一种生命状态?
不断奋进,不断跋涉的生命状态。
3、在作者对四季景色的描绘中,蕴涵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四季的景色各异,在画家的眼里,一方面确实是日本的风物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包含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作者不断强调“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这就是一种人的生命状态,不断地攀登,不断的奋进。这四季就像不同的人生阶段。
4、“我们的风景”中“我们”指的谁?作者为什么不用“山巅的路”、“山路上的风景”作为文章的题目?
严格的说,也可以认为谁的心中都不存在一样的风景。只是,既然人类的心灵是可以彼此相通的,那么我的风景就可以成为我们的风景。我确信倘使没有人的感动为基础,就不可能看到风景是美的。可以说,风景是人类心中的祈愿。风景是心境。可以这样说,一个国家的风景象征着这个国家的国民的心。风景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描绘中却有作者的主观感受,作者把对风景的主观感受通过文字描绘出来,希望能感染读者,成为人们的风景,让人们都能面对风景,与自然交流。我的心中有一条路,……它是绝望和希望交织的路……这条路既不是明朗的骄阳普照的路,也不是笼罩着凄迷的暗淡阴影的路,而是一条在清晨微明中,平静安详呼吸着的、坦荡的、自由自在的路。
三、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1、不断传来百鸟的鸣声。近处的葳蕤的树林中黄莺在歌唱。对面山上传来布谷鸟悠扬的歌声。杜鹃鸟尖锐的啼鸣不时响彻林间。
耳畔回响着各种鸟的叫声,高高低低,抑扬顿挫。百鸟的歌唱在山林间回响,更凸现了春夏之交山间景色的独特。
2、突然间,在意想不到的空间里,惟有山顶格外鲜明的浮现在蔚蓝的天空中。
我在山路上攀登,目标正是这在朦胧中浮现的山顶,作者含蓄的表达了山顶在其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3、在冬天到来之前,大自然让树木的全部生命力都燃烧起来,漫山遍野呈现一片红彤彤。
这个季节是大自然成熟与奉献的时刻,是人生释放创造力的时刻。
4、小鸟啁啾鸣啭,祝福新生的喜悦。不知哪里传来小啄木鸟啄树干的声音。
初春来临,这叫声包含了对春天的欢迎,从它的叫声中听到的是稚嫩、欣喜、活力。
这篇散文作者用第一人称将自己在长途旅行中对景物的独特感受用简洁而又澄静的文字记录下来。文字虽然淡雅,但我们却能从中感觉到流淌着作者炽热的生命激情,感觉到他对自然、人生、艺术的热爱,对生命执着的追求,对美的热烈的呼唤。
四、自测:
1、课后练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体会